造血干细胞捐献

11 2024-11
2024-11-11

故事里的红十字 | 一位退役老兵与红十字会的不解之缘

访问量:

近期举办的“故事里的红十字”全省红十字博爱大讲堂宣讲大赛,评选出了一批优秀宣讲员和展现“三救三献”、养老服务、红十字志愿服务等工作的动人故事。

为此,开设了“故事里的红十字”专栏,陆续展播大赛获奖作品,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一位退役老兵与红十字会的不解之缘

景德镇市昌江区城市管理局 余 辉

大家好!

我叫余辉,1982年10月出生,是一名退役武警战士。目前就职于景德镇昌江区城市管理局一中队,是一名普通协管员,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已经整整干了10个年头。工作足迹遍布昌江区的大街小巷,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实践,我总结出“四个一点”工作方法,即“起得早一点、手脚勤快点、执法用语文明一点、脸上微笑多一点”。我深深感觉到,只要真心实意为老百姓服务,并坚持文明执法、规范执法、亲情执法,认真做好身边每一件点滴小事,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我工作之余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在助人为乐的道路上我始终坚持不懈,用实际行动践行“人道 博爱 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和坚持“为人民管好城市”的理念,使得人们对城管工作者的印象大有改观。
2003年11月3日,湖南省衡阳市消防支队20名消防员在衡州大厦特大火灾中壮烈牺牲,这一事件在我心中成为难以抹去的记忆。“作为一名退役士兵,看到衡阳市20名消防员牺牲的消息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心里一直想着虽然脱下军装回到地方,但是军人的使命担当没有忘记。”
2004年11月3日,为纪念牺牲的20名消防烈士周年祭日的这一天,我走进景德镇人民广场献血车,自愿加入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献血。
我是这么理解的:血液是生命的源泉,爱是生命的曙光!无偿献血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自那天起,在献血车上经常看到我的身影。每次我都是第一个挽起衣袖,露出粗壮的胳膊,让针管扎进血管。时间一长,我成了市中心血站的常客,市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都和我非常熟悉了,就这样一坚持就是19年。一次次来到血站,一次次让象征生命的血液为患者带去重获健康的希望。
至今为止,我共无偿献血61次,其中28次捐献全血、33次机集血小板,累计献血总量达到24100毫升。从一年两次捐献全血,到现在每月一次机采血小板,成为我19年坚持无偿献血的初心和使命。红色的献血证书因为满载记录,更换了一本又一本,荣获的奖状和证书装满了一大箱。身边的人问我为何如此热衷献血,我总笑着说:“想到每次捐献都可能会拯救一个人生命,心里暖暖的,让我充满动力,觉得这样做特别有意义。”
2017年7月7日,那天我如往常一样来到人民广场献血车献血。献血过程中我听到医护人员的介绍,捐献造血干细胞能够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我再一次做出一个光荣的决定,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正式成为中华骨髓库登记志愿者。从那天起,我时刻准备用自己的生命火种,去点燃血液病患者重获健康的希望。
2020年9月3日,我接到来自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江西省管理中心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问我,如果造血干细胞匹配成功,是否愿意捐献。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愿意!”
家人、亲友、朋友听说我要捐献造血干细胞,纷纷劝我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我的母亲流着泪对我说:“你每次去献血我们都不反对,献完血后多做点好吃的补一补,就可以恢复了,现在你又要去捐献什么造血干细胞,听说这干细胞就是骨髓,献了会伤身体的。你不为自己着想,也该为你的孩子着想吧。”我理解他们的关心,安慰母亲说:“没你们说得那么悬乎,干细胞也有再造功能,调养一下也就恢复了。和我配型成功的可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要是我不捐献的话,他就没有希望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家人相聚了,那样的话我会内疚一辈子!”
同年10月,市红十字会通知,我的造血干细胞样本初配成功,并再次询问我:“你是否愿意捐献?”当时,我的面前闪过母亲流泪的面容和亲朋好友的劝说,我沉思了良久,但依旧坚定地回答:“我愿意!”
12月2日,接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资料库江西分库通知,我的造血干细胞样本高分辨配型成功。市红十字会完成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各项匹配和检查程序后,第三次征询我的意见。一时间,我脑中浮现出了家人和亲友的声音,但脑海里也浮现出病床上患者及其家属期待的场景,我淡定地一笑,郑重回答:“我愿意!”
我总是对身边亲友说:“自从加入资料库的那刻起,就已经做好了无偿捐献的心理准备,一刻都没想过放弃,不少人觉得能够配型成功,患者无疑是幸运的。但我认为,幸运的人是我自己,在一个和平年代,作为一个平凡人,能以这种方式给陌生人带去重获健康的希望,感觉真的很幸运。”
12月10日,我向单位请假,婉拒了单位派同事全程陪同的安排(由于当时疫情还处于不稳定时期),与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踏上开往长沙的高铁。在湖南长沙市湘雅二医院里,经过连续5天注射动员剂后,身体各项指标符合手术要求。12月15日上午8点捐献移植手术开始,经过长达268分钟的采集,我成功捐献了227毫升造血干细胞。带着我体温的生命种子,快速送达受捐者医院,为一名不知名的危重白血病患者送去重获健康的希望。这一刻,我深深祝福他(她):虽然我没有见过你,但我的血流淌在你的身体。祝愿你带着我的温暖,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你一定要幸福!
这是一段令我铭记终生的爱心旅程,我连续三次说出“我愿意”,掷地有声,铿锵有力,体现了我自始至终的承诺,践行了“捐献造血干细胞,让生命不再苍白”的誓言,以爱心传递了希望,用鲜血延续了生命。
在长沙住院期间,在与医院护士、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聊天中得知,中国每年都有大量患者因器官功能衰竭需要器官移植,但每年器官移植手术成功案例较少,许多患者仍在苦苦等待。“如何参与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哪些器官可以捐献?”“器官捐献者需具备什么样的基本条件?”……刚开始,我对人体器官捐献相关专业知识也不太了解。就利用空闲时间在网上查阅资料,观看纪录片和社会报道,并时不时与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进行交流。随着对器官捐献的深入了解,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件非常严肃而有意义的事,决定捐献器官的想法在我心里油然而生。
2021年10月13日,我再一次做出了一个郑重承诺,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官方网站报名申请志愿登记卡,正式成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对志愿登记捐献器官这件事,我没有告诉自己14岁的儿子,因为儿子还小,他对人体器官捐献的概念完全不清楚,怕说了之后对他产生恐惧心理。但我会时常带他到献血现场,参与红十字会志愿活动,让他从小耳濡目染,拥有一颗爱心。等儿子成年之后,再把这事告知他,让他也能尽最大能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也许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如今,越来越多的热心市民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中来,力量在不断壮大。我深有感触,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渺小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无偿献血知识的普及,志愿服务慢慢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许多人加入进来,汇成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我真的很高兴,希望这个群体越来越庞大,让社会大爱源源不断地传递下去。
让我们一起手牵着手,为正在与病魔抗争的患者,撑起一片天空;让我们将爱心汇聚,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人类前行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