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体器官捐献,你了解多少?
一、什么是器官捐献?
器官捐献,是指自然人生前自愿表达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或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献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直系亲属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
二、目前器官捐献有哪些途径呢?
根据2023年10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我国目前的捐献途径主要有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和亲属活体捐献两种,非亲属间的活体捐献在我国是被禁止的。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分三类:
1.脑死亡器官捐献;
2.心死亡器官捐献;
3.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
其中“脑死亡器官捐献”必须由脑死亡判定专家,按照最新脑死亡标准判定为脑死亡才能捐献。
三、什么是脑死亡?
脑死亡是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地丧失。脑死亡诊断标准(成人)如下:
1.先决条件:包括昏迷原因明确,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2.临床判定标准:深昏迷、脑干反射消失和无自主呼吸,三项全部具备。
3.确认试验脑电图呈电静息,经颅脑多普勒呈脑死亡波形和体感诱发电位波形消失。此三项需有两项达标。
依靠现代医学科技(如ECMO等)所能维持的残存心跳及部分生命表征,不代表生命继续存在。
四、脑死亡跟植物人有什么区别呢?植物人可以行器官捐献吗?
对于大众而言,“植物人”和“脑死亡”确实是一对容易被混淆的概念。“植物人”即“植物状态”,是指患者对自身和周围的环境完全缺乏意识,但他们还存在部分觉醒状态。植物人还存在吸吮、咀嚼等原始反射以及自发性睁眼等基本反射。
关键区别:是否存在自主呼吸。植物人存在自主呼吸,而脑死亡的患者没有自主呼吸,要依靠呼吸机来维持生命表征。因此,植物状态是不会被考虑为合适的捐献器官者。
五、通过施与受登记成为人体器官志愿者,最终一定会实现捐献吗?
完成施与受信息登记后,这仅仅只是表明我们生前有器官捐献的意愿,最终是否能实现器官捐献,是要等到生命离开时,通过严格的医学评估包括是否符合脑死亡标准、器官功能等,且需要征求直系亲属的共同同意,方可实施捐献。
六、生前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一旦遇上意外,医务人员是否会放弃救我?
拯救生命是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天职。哪怕患者只有一线希望,医生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进行救治。而器官捐献只有等所有抢救措施都失败,医护人员与患者亲属开始讨论死亡时,才会被提出。
所以表达过器官捐献的意愿绝对不会影响到应有的救死扶伤的医疗宗旨和服务。只有患者被医生证实符合脑死亡后,才会考虑是否适合捐献器官。
资料来源于网络
最新新闻
-
市红十字会党组召开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
2025-02-25 -
领会精神,对标落实——学习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25-01-05 -
学习交流促发展,携手共进谱新篇
2024-12-27 -
景德镇市举行依法治会推动红十字事业发展新闻发布会
2024-12-23 -
市红十字会召开2024年第四季度工作推进会暨年度工作总结会
2024-12-20